当拿到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通知时,我的心沉寂很久,忽又瞬间把思绪拉到两年前。两年前,我应聘到如今的教育岗位上。两年来,我遇到不少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在领导和同事们关心帮助下,我都挺过来了。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两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呢?是那份细腻而强烈的情感;是那份坚强而执著的责任感,和领导、同事及同学们互爱互助的那份幸福感,激发着我的热情,焕发着我的青春,我爱教育。
现今,“中国梦”已成为老百姓口中常提的话题。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春天的两会,“梦想”变得飞扬热烈、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已成为2013年的中华流行语。
当“中国梦”从东方地平线升腾而起,一条教育改革之路从未如此清晰。一个育才强国梦想,从未如此真切。它是洋溢在学生脸上的满足笑容,是澎湃在教师心中的执着追求。教育因梦想而兴盛,人生因梦想而精彩,“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令华信师生激越振奋。每一位师生的个人梦想,汇聚成美好而充满希望的“华院梦”。沿着教育改革之路“追梦”前行,以强大的精神支撑“逐梦”奋进,在教育创新攻坚克难中“圆梦”成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可大可小,如吃上安全的食品,呼吸干净的空气,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中国人有共同的“中国梦”,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做这个梦,先有魏源“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强国运动梦”;后有康梁的戊戌变法梦;再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梦;毛泽东带领中华民族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梦;邓小平排除重重阻力实行改革开放梦,都可谓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挣扎奋斗。
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中国梦呢?
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梦已清晰可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广州参观时感叹到:柏林和广州相比,就像一个农村大杂院。现今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个强大的——美国了。再过十年,我国GDP再翻一番,人均收入再增长一倍,中华复兴梦就将实现。
反复强调中国梦的第二个理由是:梦想越近,困难越大。李克强总理说: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触动许多人的根本利益,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排障除难。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的“小”梦想,就能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小梦想靠自己,大梦想靠环境。营造一个充满幸福感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位师、生、家长都感到幸福,就是我们华院这个大环境的梦想。
围绕着这个梦想,在华院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以来,每次走上讲堂,看到一个个年轻的面孔,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都会让我倍感责任重大。曾经的我当年也曾漫步在追梦路上;现在的我就站在你们追梦的出发点上看着你们;助梦想腾飞是我今儿新的梦想。古人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由细节构成,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重视细节,源自心中的那份责任;重视细节,发自强烈的敬业精神;重视细节,出自负责的工作态度。
我是一名教务管理工作者,每天的工作细微、重复、繁琐、平凡,但我热爱这份工作,珍惜这个岗位。我盯注每个表格的准确,注重每个信息的完整,凝视每个学生的变更,瞩目每场考试的进程,这些细小工作带给我成功,带给我愉悦,带给我自豪。因为我坚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小事造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细节使人增加人格魅力;细节使工作更有发展潜力。
“学校无小事,事事连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管理无小事,时时能育人。”教育往往体现在小小细节中。细节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就是从每一个细节中“构建”而来的。作为教务,首先要确立服务意识,把师生需求放在首位,“关注每一位师生,温暖每一个心灵”,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将点点滴滴关爱,化作涓涓溪流,浇灌在师生心田,去面对工作中每一个细枝末节。
做好教务工作,还需要细心、爱心、责任心、宽容心,而这一切都是我在工作中深有感触的。追求无止境。能够有幸为发展中的华院尽己绵薄之力,我激情满怀、信心百倍。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专注细节,和各位同事一起再接再厉,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树立“管理与服务并举”教育思想,为华院发展尽职尽责,为学生成长铺路架桥。
青葱时节,教育又迎来一个明媚春天,让我们重启“筑梦”之旅,践行教育责任,构筑育人环境,共同创建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郑州华信学院 邢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