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论网 作者:田旭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着重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这一重要指示,体现了疫情防控过程中主流媒体正确宣传引导舆论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社会舆论总体呈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实信息造成人心恐慌的问题。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已进入了关键攻坚阶段,只有继续强化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才能真正地凝聚共识,集“众志”为长城。
首先,客观报道事实是疫情防控舆论工作的基石。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取信于民是政府执政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疫情爆发初期,关于武汉城内的情况,社会各界猜疑不断,一些虚假信息趁机涌入,致使谣言四起,人心慌乱,舆论哗然。大年初一,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就曾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而“公开透明”所需要的,正是媒体的据实报道。只有真正地将疫情据实以报,才能使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澄清流言,树立战胜疫情的决心,并为之共同努力。
第二,力争信息时效是疫情防控舆论工作的关键。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强调,要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输的通道,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民众对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实现了“实时”。与此同时,大量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也随之混入。面对此种情况,主流媒体努力做到在“遭遇”重大问题和突发状况时,事件发生与媒体发声同步及时,在虚假言论爆发前,给予民众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
第三,明辨正负信息是疫情防控舆论工作的重点。任何一场突发公共事件中,都存在正面与负面的信息,但更能真正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永远都是正面信息。对于负面信息,作为媒体要督促查找根源予以改正,杜绝大肆渲染甚至恶意抹黑,避免激化矛盾,扰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对于能够激励大众坚定战疫信心的正面信息,媒体要加强客观报道,广泛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效仿榜样。让无私付出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尊敬,让普通人能够更有意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普及防疫知识是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工作的促进。媒体并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工具,更应力求将新闻事实平实而具体地呈现给受众,帮助他们理解疫情中发生的事件,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进行普及相关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认清病毒,了解传播渠道,避免谣言干扰,更好地做到自我防护和科学管控。
主流媒体作为党的喉舌,首要定位是“媒体”,因此必须明白作为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党和国家,将社会上的声音引导向正确的方向,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沟通上下,团结一心,方可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