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论网 作者:王雪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成为麦克风。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外对中国政治制度上的认知偏差,以及主流媒体一贯保守甚至滞后的报道特点,导致政府发声常常被淹没,而民间自媒体因为反应快速、灵活多变、善用煽情等特点易于形成关注,常常在某些领域成为“意见领袖”。
但在出现重大社会危机时,自媒体大V往往很难接近事实真相,公众在信息爆炸中难以获取真实有效内容,内心强烈渴求一个权威媒体站出来,实时报道、深度解析和平复大众的恐慌与焦虑情绪。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起举世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政府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通报情况、现场直播,并发挥各自专长快速进行深度解读,最大限度满足全球公众的知情权,有效减少谣言的蔓延,避免了因信息短缺或盲区带来的社会恐慌和人心不安。
在这期间,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形影不离,走在深度融合的路上,有几个突破点值得点赞。
关注和感知民心所求,大胆打破语言禁区。以往主流媒体给人报喜不报忧、报道遮遮掩掩、不敢触及敏感话题等刻板印象。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无论是对地方政府部门在疫情前期信息披露不及时,还是对湖北省红十字会对捐赠物资发放不合理问题的纠偏,均不端架子不打掩护,做到公平公正。并且,主流媒体还将两微一端等平台上对民众呼声很高的负面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将相关部门或领导因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情况进行监督。
用好评论员,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政府发声的主战场是传统媒体,舆论大V们的主要舞台是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自新冠疫情以来,主流媒体也充分动用了自媒体资源力量,将评论员文章用到作者的自媒体上。主流媒体的专业写作团队,运用自己个性化的网络语言,敢于直言、善于抨击时弊,加速了内容产品的转发和传播。疫情中,一些自媒体上的评论员观点,还一度成为世界舆论界观察中国政治局势和政策走向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频繁、密集发声,让谣言原地遁形。不可否认,在疫情初期,由于当地政府部门对疫情信息发布迟滞,致使国内公众对姗姗来迟的新闻发布会抱有不满情绪。然而,随着国家卫健委和湖北省新闻发布会,通过各大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每天疫情信息进行定时、高密度发布,使国内外社会能够通过官方新闻渠道,迅速了解到中国新冠疫情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这起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做法,让谣言没有四处传播的时间。
接地气带人情味,将中央、政府和基层民众一秒拉近。新冠疫情是一场社会灾难,不可避免的一再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和情感底线。主流媒体频繁实时报道确诊和死亡人数的上涨,必然带来的是人们被恐慌的气氛包围。这时,主流媒体选择了与人民共情的方式,用好话语权拥抱受众。如各大主流媒体官微发布了一些农村大喇叭喊话的集锦,村干部用方言土语进行宣传。这背后既是基层干部们的大爱,也是主流媒体不断倾听基层,直抵群众灵魂之声的一次又一次突破。
制作新媒体周边可视产品,聚焦受众眼球进行互动。主流媒体抓住热点,开发互动性强的创意新媒体产品,扩大传播效果,凝聚中国力量。如军队第二轮支援湖北医疗队,运-20等三型多架运输机向武汉空运医疗队队员和物资,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话题“运20机票藏彩蛋”,鼓励网友解锁机票上二维码,扫描后会出现“昆仑雄鹰全体官兵向您致敬,祝您平安,期待您早日凯旋!”字样的页面,引发线上线下大量互动。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诠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冠疫情持续数周来,我国各主流媒体在病毒斗争的主战场之外打了一场舆论战,在激烈的话语竞争中牢牢把握了主导权。新冠疫情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中国政府的责任与担当,也检验着中国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践证明,中国主流媒体能够肩负起舆论动员、维系后方的使命。经此一疫,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正悄然蜕变,终将破茧成蝶。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