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教授莅临我校指导大学生素质教育。
周远清教授不辞辛苦,饶有兴趣的参观了学校校园和素质教育场所,被学校高品味的大学文化氛围所感染,对学校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在召开的座谈会上,学校领导首先发言,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高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围绕我校应用型的办学特点,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技能过硬、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品德优良”在培养目标中占据首要位置,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我校旨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而同时,经过十七年的实践探索,把校训确定为:“厚德敬业、求是致用”,在校训中也突出强调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大力开展“人人学雷锋、天天做好事”活动,实施以“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每个月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每周给爸妈打一个电话;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学雷锋,每天做一件好事”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其他相关人员分别不同角度把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向周教授作了汇报。比如在理念层面上做好大学德育顶层设计,采取具体的落实措施;在实践层面上制定德育路线图,以丰富活动为载体;在动力层面上构建德育评价机制,深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周远清教授认真听取,并不时地点头表示肯定和赞许。
在报告会上,周远清教授以《我的素质教育情怀》为题,简要介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素质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理性的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周远清教授指出,我们国家历届领导人都很重视素质教育,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通知提出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源泉。周远清教授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思考。早在1994年,我就提出了“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之后又提出要特别着眼于“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周远清教授谈到,当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妨碍教育质量提高的六个问题:第一,专业设置过窄;第二,教学内容偏旧;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第四,外语水平偏低;第五,教学方法偏死;第六,人文教育过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改革。首批在全国确定了50所高校设立了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在高等教育中强调和推行素质教育,试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实验。
周远清教授指出,素质教育具有文化性、思想性的特点,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如何突出素质教育的文化性和思想性,周远清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周远清教授最后指出,劳动者素质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要不要承担提高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责任,我觉得很有必要。并列举了丰富生动的事例,指出了当前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报告会上,杨光岐校长代表学校向周远清教授颁发聘书,聘请周远清教授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顾问。
学校领导杨光岐、吴廷伟、冯建业、张清华、徐春华等出席报告会,全校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清华副教授主持。